報料 image
採訪手記/聲明

【採訪手記】 連日追風 監察山竹下的大型基建

強颱風「山竹」周日來勢洶洶,令人擔心本港大型基建能否抵禦颱風威力。傳真社在風暴期間兵分兩路,監察港珠澳大橋及高鐵西九龍總站情況。

強颱風「山竹」周日來勢洶洶,令人擔心本港大型基建能否抵禦颱風威力。傳真社只有7名記者,資源緊絀但目標明確,決定在風暴期間兵分兩路,監察港珠澳大橋及高鐵西九龍總站的情況,務求若出現問題能第一時間作出報道。

山竹登陸菲律賓時風力達17級颶風,風速超過每小時200公里,港珠澳大橋設計上可抵禦16級颶風,外界一直關注大橋能否撐過山竹來襲,傳真社決定於大澳在風暴前、期間及風後作記錄。

山竹來襲前兩日(14日),記者帶同航拍機到大澳虎山觀景台,在潮漲及潮退時兩次飛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及香港接線段上方,記錄東人工島主體、防波堤、弱波石以及橋身在颱風吹襲前的情況。

山竹來襲前一日(15日),記者一行人帶同預備在大澳逗留3至4天的行裝,入住地勢較高的民宿,並為翌日的採訪工作做準備。記者載上頭盔、護眼罩、防割手套,帶同工具和繩索,清理通往虎山觀景台路上的雜草和有機會被吹跌的樹枝,並計劃好撤退路線。

八號風球周日凌晨生效,清晨五點,記者食過早餐,複習一次應急計劃,便戴上頭盔和保護裝備,穿上兩層防水和保暖的裝束,趁風勢仍然較弱前往觀景台。颶風刮起海水白沫,漸漸鋪滿整個海面,記者趕緊在烈風迎面吹襲前,在觀景台涼亭上綁好安全繩索,再將安全帶扣在繩索上,防止站著拍攝時被陣風吹倒。

中午12點,十號颶風訊號生效兩個多小時。觀景台位置承受的陣風極之強烈,橫向吹來的雨水打在臉上陣陣刺痛,站起來隨時會被吹跌,只能伏在地上,環境極度惡劣。經過6小時風暴期間觀察,遠眺港珠澳大橋仍然沒有異樣,考慮到記者身體狀況,決定撤離到山下。

星期一,山竹遠離香港,三號風球生效,觀察大橋的一名記者發燒病倒。另外兩名記者清晨再次上山觀察大橋狀況,及尋找適合航拍機起飛的時機。下午3點已改發一號風球,此時東人工島與虎山之間一片晴空,但陣風依然強勁。航拍機順著強風迅速飛到3公里外東人工島上空,拍攝橋面至人工島在風暴後的最新狀況。航拍機回程時要頂著強風,70%電量便要回航,途中不時被強風吹至無法前進,速度計多次降至零,最後一公里路程,電量只剩下18%,隨時要有犧牲航拍機的準備。幸好風向突然改變,降落回觀景台一刻,航拍機只剩下8%電量。

記者仔細比對山竹吹襲前後的航拍片段,發現防波堤的表面結構沒有顯著分別,用來吸收海浪能量的弱波石的位置亦沒有明顯位移,大橋外觀也不見有損毀。傳真社是次觀察結果與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在風暴後公佈的消息沒有明顯衝突,不過今次調查難以觀察大橋內部情況,我們會繼續密切跟進。

至於即將於23日通車啟用的高鐵西九龍總站,公眾一直關注由4000多塊玻璃組成的幕牆能否抵禦山竹威力。傳真社安排記者在15日晚上仍懸掛三號風球時,提早抵達柯士甸站等待返「颱風更」的職員並留下聯絡方法,鼓勵他們在遇上突發問題時即刻通知我們。到16日凌晨掛上八號風球後,記者轉移陣地,到能俯瞰高鐵總站的位置,通宵從東南方高位觀察總站的外圍環境。

記者在高位留守近20小時,見證風勢在16日早上逐漸加強,山竹帶來的強風和大雨,從北向南、由佐敦道方向吹往岸邊及掠過總站,未見為總站帶來明顯破壞。仔細翻看拍攝得到的片段和相片,記者一度懷疑兩個玻璃天幕的位置出現破損,但經過多番核證,記者確認其中一個位置為原有設計的排水口;至於另一個位置,記者在翌日日間再到現場視察,最後確認只是陰影和玻璃反光造成的錯覺。

由事前部署到颱風日運作,雖耗費不少人力物力,我們亦明白風暴畢竟難以預料,未能保證有調查結果及新聞價值;但記者若不親自到現場監察,萬一基建出現問題我們就會錯失重要的新聞內容。颱風過後,我們連日收到不少市民查詢,希望傳真社跟進報道這兩項基建的情況,體會到大眾的關注,我們決定將採訪經歷及拍攝到的片段與大家分享。